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首页栏目» 媒体报道

紧扣“六项重点”推进梨产业结构性改革

 

梨是我国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树种之一,除海南省外,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梨产业在产量、贸易、生产成本、消费结构、可持续生产等方面表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

世界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我国用占世界产量70%左右的梨果供应给占世界18%的人口,国内梨果市场整体表现为供过于求,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过剩和季节性过剩。

与此同时,国产梨果价格稳中有降,持续走低,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明显。低端大宗品种价格走低,高端精品、功能性梨果和特色梨品种的价格则趋高。梨果生产面临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的双向挤压,价格提升空间有限,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越来越大。

受布局、种植技术、投资水平等多种因素制约,我国梨果整体品质不高,进入国际市场的数量十分有限。目前梨果出口量仅为梨总产量的2.79%,消费仍以国内为主,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消费增长严重滞后于梨产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大了梨果产能相对过剩。

然而,梨的进口量逐年增加,均以较高的价格和较好的品质占领了国内高端梨果市场,进一步加剧了国内梨果市场供需矛盾。

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造成了大宗梨果“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的奇特现象。

而我国梨园土壤总体呈酸化趋势,环渤海湾地区50%以上的梨园土壤已不能适应梨树正常生长发育的要求。多年来我国梨树生产上肥药过量施用、盲目施用现象普遍且严重。梨园地力衰退,严重制约了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人工成本占比增幅明显,已成为梨果种植最主要的成本。这使竞争力缺乏、小规模、高成本、靠拼资源投入的传统梨果生产老路难以为继。

在新的时代特征和发展形势下,梨产业如何突破发展瓶颈、进行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乡村振兴、精准脱贫的重要产业支撑,有待于进一步思考。笔者建议,梨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围绕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转方式、降成本、补短板六大核心内容开展。

调结构是梨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重点调整优化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和区域结构。市场上缺乏安全性高、品质感强、特色显著的精品梨果。我国梨果品种结构单一,产量排名前3的品种占全国梨果总产量的55%,中、晚熟梨占比高,缺少早中熟品种,无法满足8月中旬前后水果淡季的市场需求。因此,品种结构调整要根据市场需求来进行,以早、中、晚熟配套拉长供应期,以鲜食兼顾加工丰富花色品种,挖掘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及消费者心理资源。

提品质是关键环节。目前梨果缺乏差异性生产和特色生产,对品种、品质和品牌重视不够,导致总量有余,质量不足。要提高色、香、味、口感、营养等方面品质,采取一系列品质提升关键技术;提升安全品质,关注梨果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和非金属污染物、致病菌等有害生物、植物毒素等;提高品牌品质,坚持市场导向、品质支撑、主体承载,引导梨果企业创建品牌、注册商标、争创名牌,构建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一体化的品牌体系。

促融合是重要举措。我国梨产业现代化严重滞后于第二和第三产业。从事梨果生产的主体为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很难推动产业融合,且产、加、运、销等环节缺乏协同效应,产业链和价值链延伸受到严重制约。因此,要推进现代产业园区的建设,坚持高标准建园,精细化管理,全产业链开发;大力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拉动产、加、销全产业链条,提高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整合产业链、共享价值链;依据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积极拓展梨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功能。

转方式是根本途径。重点是推动梨果由传统生产、粗放经营、效益低下的生产转向有竞争力的现代化生产上来,由注重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注重生产功能为主转到生产、生态功能并重上来,由注重单要素生产率提高为主转到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上来。

降成本是重要抓手。降低投入成本,推行良种良法配套、节本增效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绿色环保、智能高端的农机农艺融合技术,优化农药、肥料等投入品结构,引导果农采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降低服务成本,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多种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开展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等社会化服务,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节本增效。

补短板是重要任务。要补齐农村劳动力、活力不足的短板,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和职业农民的培养力度,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投身果业,为现代梨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补齐供需信息不对称的短板,依靠农村电商、农业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梨果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把电子商务中形成的标准、数据反馈到梨果的生产过程;补齐基础设施薄弱的短板,通过果园土壤质量保护和提升,建立设施齐备的高标准果园,投入果园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装备,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防控能力,建立果园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服务体系;补齐生态环境的短板,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实行严格的投入品管理,集约利用现有资源,在不增加化肥、农药使用的基础上,实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新状态,使梨产业步入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