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首页栏目» 媒体报道

[科技日报]苹果产业三宗“病”,须“五减”来治

 

  10月17日在“苹果之都”山东省栖霞市闭幕的“2020年中国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霍学喜直陈我国苹果产业在土地产出率、资本回报率和劳动投入回报率三方面与果业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的现状,呼吁加大技术和管理创新力度,实现产业升级;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所长曹永生提出,综合采用“减水、减肥、减药、减人、减树”方法对症施治,推动我国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霍学喜指出,目前我国苹果产业的土地产出率只有果业发达国家的65%左右,以全国苹果种植面积3100万亩计算,如果将这一指标提升到发达国家水平,就能节约1000万亩耕地;苹果产业的资本回报率大致只有果业发达国家的19.2%,劳动投入回报率更是只有发达国家的9.5%,这两项提升的空间和潜力巨大。

  “每天吃1个苹果就可以满足人体当天所需的膳食纤维”。中国农科院果树所研究员程存刚对苹果的营养价值作了简要解读:苹果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酸类物质,一个苹果含有类黄酮30毫克以上,还含有15%的碳水化合物及果胶,膳食纤维、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抗氧化剂等营养成分的含量也很丰富。

  他具体梳理了我国苹果产业“大而不强”的五大“症状”。

  我国是世界苹果起源中心之一,目前苹果种植面积已超过3000万亩,产量超过4000万吨,分别占世界苹果种植总面积的42.2%,总产量的45.5%,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苹果生产国。全产业链从业人员已超过3000万,每亩收入5000元以上。现已形成环渤海湾、黄土高原两个优势产区和黄河故道重要产区及西南冷凉区、新疆等特色产区。

  与此同时,制约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一、普通苹果园病毒感染率高达80%以上,特别是锈果病毒和花叶病毒,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差,严重影响生产效益,且难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有效防控。

  二、栽培模式仍以乔化稀植为主,约占70%以上,25-30年以上的老龄果园占一半左右,树体结构复杂,管理成本高、机械化程度低。

  三、许多果园土壤管理的主要方式仍是清耕法,导致土壤有机质不足、土壤酸化等问题。苹果园化肥消费量达217.3万吨,占全国化肥总消费量的3.7%,氮肥施用量是美国的2.5倍。灌溉以大水漫灌为主,方式落后、费工费力,肥水利用率低,果园可持续生产能力不足。

  四、疏花、疏果、套袋、摘袋、采收等环节以人工操作为主,技术繁琐费工,占生产总成本的60%以上。化学和机械疏花疏果技术尚不成熟。

  五、多数果园年用药7-9次,农药消费量高达14.1万吨,占全国农药总消费量的7.7%,单位面积施用量是美国的1.6倍,缺乏适合不同生态区特点的苹果有害生物绿色综合防控体系,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隐患。

  对此,曹永生提出,综合采用“五减”方法,即减水、减肥、减药、减人、减树,对症施治。他解释,苹果产业“减水、减肥、减药”,就是要减少化肥、农药和水等投入品的消耗量;“减人”就是要减少人工的使用,“人工工时费”是目前苹果产业成本中最大的一块”;所谓“减树”,就是在非苹果优生区的地方,要减少种植面积;“在优生区,比如山东栖霞,也不全是种苹果的好地方”,所以,要在最好的优生区种苹果。

  实现“五减”,关键在于科技支撑。曹永生介绍,中国农科院果树所于2016年启动实施了苹果高质量发展技术集成与示范,提出“优质、安全、简约、多样、高效”的技术主攻方向,系统集成了“一优两无三精四高”10项关键技术,即“优化品种结构,无病毒苗木、无袋化栽培,负载量精准管理、水肥精量调控、病虫害精准防控,高光效修剪、高质量改土、高效益改园、高标准建园”,以期实现苹果高质量发展模式可复制、可推广。目前已在山东栖霞、甘肃静宁、辽宁绥中等苹果优势产区建立绿色提质增效示范基地3000余亩;在河北承德、云南昭通等地建立了产业精准扶贫示范基地1000余亩,对推动不同区域苹果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

 

相关文章

TOP